抽丝、折叠、打结……几片粽叶便在她手中变成了憨态可掬的熊猫、威武神气的公鸡、虬曲盘旋的神龙。她便是新繁棕编传承人刘俊英。
棕编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,以棕榈树叶为原材料编织为日常用品和工艺品。新繁棕编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。2006年,新繁棕编被成都市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;2009年,新繁棕编又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;2011年,新繁棕编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但是,这门绝妙技艺的传承,却曾经陷入低谷。
匠心“守”艺:指尖上的非遗焕发新活力
棕编艺术没有文字记载,只有口口相传,除了不断学习,还要靠自己领悟和创造。刘俊英曾被景玉怀大师的精神所感,每天花大量时间学习、创作、研究。刻苦勤学的她用棕榈树叶编织的各种飞禽走兽、花鸟鱼虫纤毫毕现、栩栩如生。她不仅成长为新繁棕编的传承人,还获得国际工艺美术师、高级花艺师等称号,在手工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。2012年,深感棕编传承责任重大的刘俊英在新都区妇联的指导下,成立了新都区巧帆棕编专业合作社。她将自己对新繁棕编的深厚感情、浓厚兴趣和执着精神倾注其中。
棕编,万“编”不离其“棕”。棕编材料源于自然,材质柔韧轻盈且不易受压变形,实用性强还防潮吸汗。“这正符合现在流行的森系生活和绿色环保理念。”刘俊英说。
为了让传统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,在继承推广新繁棕编的同时,刘俊英尽力避免将创作局限在棕编这样单一的类别上,从其他编织艺术中汲取灵感,甚至尝试跨界融合。结合市场需要,她把传统技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,创作了许多既完全传承“新繁棕编”非遗技艺又融合了现代功能和审美需求的产品。在刘俊英的努力下,棕编特色产业发展红红火火,获得国家专利50多项,在多个国际国内赛事中斩获奖项。勇挑重担、开拓创新的刘俊英也被成都市妇联授予成都市“三八红旗手”称号。“我有信心让新繁棕编进一步发扬光大。”志得意满的刘俊英说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,除了手艺人的匠心独运外,也离不开与时俱进、用现代商业思维来思考新出路。
艺传四海:棕编织出中外交流新联结
棕编是经线和纬线不断交织的艺术,中国文化也在多元文化的交织中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。棕编不仅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还走出了国门,销往世界各地,成为成都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2018年,刘俊英远赴南太平洋岛国斐济,向当地妇女传授棕编技艺;2019年赴日本参加中日文化交流活动,广受好评。在她的带领下,新繁棕编还相继在加拿大、孟加拉、越南、美国、印度等地展出。
心手相传:非遗振兴乡村注入新血液
近年来,新都区妇联大力发掘特色产业资源。身为区妇联执委的刘俊英积极响应号召,打造集“休闲娱乐、心理疗愈、手工编织和川西农耕体验”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民宿——成都市新都区编织艺术中心。中心辐射带动妇女群众居家灵活就业,累计开展手工培训千余场,培训妇女近万人次,帮助近200名妇女实现在家门口就业,给了她们致富的底气。在刘俊英的带动下,未来还将继续推动妇女手工工艺融合创新,以传统非遗拉动“指尖经济”,带领居家妇女致富增收。
在新都区妇联的大力支持下,刘俊英还挖掘培养棕编非遗传承人,推进棕编进校园、进社区等非遗体验项目,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并喜欢上这门技艺。她把技艺毫无保留地免费传授给大家,也扩大了棕编技艺传承人群,增强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后劲。